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江苏同里古镇“三合一”电子公路完成版本升级 无线充电实现“无极切换”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1-03-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月25日,位于江苏苏州同里古镇的“三合一”电子公路完成无人驾驶车辆第9期版本升级调试,安全性、稳定性均得到大幅提高。

“三合一”电子公路项目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在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建设的15项能源创新示范项目之一。“三合一”电子公路是一条长500米的集路面光伏发电、动态无线充电、无人驾驶技术于一体的试验路段,也是一条动态无线充电道路,由国网江苏电力所属的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今年1月份,该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升级无人驾驶巴士自动驾驶系统

圆润的蓝色车体,车头还有两个小“耳朵”感应器,没有方向盘,只有一个手柄——这辆有点特别的中巴车就是“三合一”电子公路无人驾驶巴士。凭借路径自动规划功能,它可以带着参观者巡游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遇到行人、障碍物,还会语音提醒、自动避让,甚至更换路线。

“这次的升级主要针对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三合一”电子公路项目负责人杨庆胜介绍,“升级后,系统的安全网关网络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大提升,可以实现中坡度过坡、坡停等控制,同时,避障改道、自动停车保护等功能也有大幅优化。车辆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灵活了。”

“三合一”电子公路是对未来城市出行的一种探索。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项目组定期维护设备,持续升级系统。目前,“三合一”电子公路日参观量达100人次左右,成为同里古镇综合能源服务的重要展示窗口。

无线充电实现“无极切换”

“在‘三合一’电子公路项目中,我们首次尝试在无人驾驶车辆移动的同时进行无线充电。”“三合一”电子公路项目合作单位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王智慧表示。

此前,无人驾驶汽车已在厦门、武汉等地应用,技术较为成熟。但在长距离动态充电时,存在因地面无线充电线圈之间有间隔导致的汽车电池频繁充放电问题,严重损耗电池寿命。同时,无线充电的电磁辐射也会对车辆行驶产生干扰。

为了使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充电效率曲线更平稳,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产业单位优势,联合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对无人驾驶车辆进行改造。经过上千次仿真试验、9个版本无线充电设备的迭代,该公司最终研究出一种长距离动态无线充电无缝切换技术:使线圈如同汽车实现“无极变速”一样形成“无极切换”充电,充电功率波动小于15%,切换瞬间充电功率平滑过渡,动态无线充电最大适应车速达到120千米/小时。这种技术实现了“一高一低”两个完美效果:高的是充电效率高,达到领先国际水平的85%;低的是车内辐射小于0.6微特斯拉,远低于国际标准限值。该技术还先后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技术奖二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参与研发的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黄学良说:“无线充电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我们在材料、技术等方面做过一些理论研究,但是一直苦于缺乏实际应用。这次合作研发可以说是一次‘实战演练’,为我们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和经验。”

实现“人、车、路”有机协同

配合本次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的升级,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也调整升级了“三合一”电子公路智能管控及调度系统平台相关功能。

“三合一”的立足点和创新点在“合”,但这种“合”绝非简单的数字拼凑,而是一种有序的创新。要实现“人、车、路”的有机协同,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通畅的网络。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三合一”电子公路项目平台组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创新打造了无线桩网、第5区、外网、内网、生产网“五网合一”网络架构,搭建了“三合一”电子公路智能管控及调度系统平台。该平台既能适应多环境、集合多系统、满足多状态,也能实时呈现整个园区光伏发电、交通环境、无线充电等信息,还具有自动泊车、APP叫车等扩展功能。

“这个平台就是电子公路的智能大脑。有了它,系统可以实现地空全天候、人车全过程、内外全细节的监控和预警。”平台组组长、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员工官国飞说,“这次升级实现了车端数据和状态自动上传云端。如果出现故障,我们可以远程处理分析,云端还会自动创建跟进任务,确保问题解决方案闭环。”

“三合一”电子公路项目以全新理念和创新实践,探索了新的清洁能源消纳模式。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军工、智能家电、石油钻井、工业流水线作业系统等领域应用。

分享到:

关键字:充电站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