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讯:江河畅流,天地广阔;江水浩荡,奔腾不息。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蜿蜒东流的长江,犹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联结起沿江11个省(直辖市)。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俯瞰长江中游,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湖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冲刺万亿级产业集群,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穿梭长江两岸;湖南“电力大数据+环保监管”新模式为政府决策、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撑;江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内风光等新能源源源不断并入电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初冬时节,记者行走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感受扑面而来的创新气息,体会电力发展的强劲脉动,聆听携手奏响的高质量发展“长江之歌”。
电网坚强,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在崛起,内部协调联动正在高速运转。
202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部署了新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2022年2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看规模,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为中心,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组合,占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千米。
看发展,今年以来,湖北、湖南、江西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新产品产销两旺;三省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沿海”,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以餐饮、旅游为代表的接触性消费复苏,武汉、长沙位列“五一”“十一”热门旅游城市。
规模大、发展快,对电力保供提出更高要求。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位于华中电网供区。入冬以来,各地电网负荷不断增长。“我们在发电侧提前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分析,统筹调配跨区电力资源,在电网侧利用省间互济通道,投运了一批重点工程,在负荷侧实施柔性负荷管理,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中分部调控中心副主任赖宏毅说。
区域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重要一环。2009年1月,我国首条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华中电网与山西、华东电网紧密联接。2017年6月,湖南省首个特高压工程——±800千伏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构建起外电入湘的“直通车”。2021年6月,江西省首个特高压工程——±800千伏雅中—江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满足江西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2021年12月,1000千伏南昌—长沙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提升湘赣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2022年,1000千伏荆门—长沙、荆门—武汉等特高压“一站五线”投产,显著提高华中电网省间电力互济能力。
11月26日,1000千伏驻马店—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竣工投产。该工程是公司做好电力保供的重大工程、助力迎峰度冬的关键工程、稳经济促增长的民生工程、推动清洁能源消纳的绿色工程,将有效满足“十四五”时期华中地区的用电增长需求。
华中电网是全国互联电网的中心和枢纽。大电网坚强可靠,华中交直流主网架初具规模。目前,1000千伏武汉—南昌特高压交流工程稳步推进,投产后,连接鄂豫湘赣四省的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将全面建成,对进一步强化华中电网网架结构、提高省间电力互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输电大动脉跨越千里,将电力送到负荷密集地区,再经由各级电网进入城乡,送到千家万户。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实施配电网“123”工程,即1年补短板、2年上台阶、3年争一流,专项治理配电网网架类问题,提高各级电网供电可靠性。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积极适应源网荷储等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打造供电能力强、网架水平优、供电质量好的现代配电网。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于今年启动建设武汉光谷(东湖科学城)能源互联网,助力打造世界一流智能城市配电网。
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电力交易也成为国网华中分部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提高中长期省间交易优先计划签约率、参与三峡水库水电协同调度、创新交易模式等手段,提升电力交易灵活性,为电力安全可靠供应贡献力量。”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交易四部市场交易处处长姜曼说。今年,华中电网预计成交绿电30亿千瓦时、绿证200万张以上,稳步提升绿电消费水平。
创新引领,良好的电力营商环境让企业干劲十足
一束光,照亮“武汉·中国光谷”。从一根光纤到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高新区以“光”命名,因“光”而兴。作为中国激光产业发源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内的激光企业达200多家。
“激光被誉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跟随介绍指引,记者来到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科激光”)的检验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光纤激光器进行出厂前的测试。
锐科激光是一家专业从事光纤激光器及其关键器件与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光纤激光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激光技术属于高精密的生产工艺,对于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很高。入驻光谷几年来,我们对供电服务的感受就是办电便捷、供电可靠、服务贴心。”锐科激光行政保密保卫部副部长陈冲说。
东湖新区供电范围518平方千米,近年来用电量持续增长。2022年,全区用电量为121.03亿千瓦时,约占武汉市用电量的六分之一。从不断优化服务举措让客户办电“少跑路”,到成立“A+8 电小二”服务团队,定期为企业提供用能建议,引导企业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武汉供电公司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前不久,该公司还发布了“电靓万企”电力保供12条措施,全面提升供电可靠性。
以良好的电力营商环境赋能,湖南正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株洲,一座工业老城,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等180多项中国工业“第一”诞生于此。如今,这里又开辟出一块创新高地——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基于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优势动力产业,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已成功培育出了全国首个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型材分公司于2018年入驻株洲高新区,是国内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的硬质合金行业领军企业。向立是该公司的设备管理员,主要负责企业的电力设备运营和管理。该公司每月用电量约300万千瓦时,如何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是向立一直在琢磨的事。今年5月,株洲供电公司高新区园区供电服务中心根据企业的能效账单,建议企业在工厂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降低用能成本。“分布式光伏预计每年发电量约150万千瓦时,能为我们节约电费20多万元。”向立说。
园区供电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涵盖496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售电量达4.65亿千瓦时,占株洲高新区售电量的44.21%。目前,株洲供电公司已与9家省级及以上园区签订低碳园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服务园区重点项目,提供“开工即配套”特色服务;开展“电力惠企政策入园区”专项活动,为企业提供“供电服务+绿色赋能”专属服务。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电网服务新模式不断优化,良好的电力营商环境正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一条条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一台台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精准抓放零件……位于江西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数字化升级打通制造链条全环节,所有信息线上交互、一目了然。
电子信息产业是江西省力争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级的产业之一,也是南昌“4+4+X”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产业。“我们是生产电子产品的,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极高。电网企业帮我们量身定制供电方案,定期检查电力设备。如今,我们的二期项目也在加紧建设。”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运维经理唐陈卫说。
创新潮涌,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迸发强劲发展动能。国网江西电力不断深化线上办电服务,建立重大业扩项目台账,巩固提优化“三零三省”服务,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停电故障主动研判等“七个自动化”应用,持续提高供电抢修响应效率。
放眼长江流域,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长江经济带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绿色发展,谱写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新篇章
描绘碧水新画卷,共抓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021年,江西、湖南、湖北三省联合印发《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留住长江生态之美,共同将长江中游建成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先行区。
长江上游和中游交界处,湖北宜昌。11月15日,在离三峡大坝不远的宜昌秭归新港,几艘游轮停靠在码头。游客们有的上岸观光游览,有的留在船上欣赏美景。
当天10时,宜昌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运维人员郝鹏程和同事来到紧靠游轮的趸船上,检查变压器及配套设施。“这套靠岸浮动式岸电系统解决了因电缆长度不够导致的供电质量不高问题。趸船位置可随水位变化,游轮顺趸船停靠就可以接上岸电。”郝鹏程说。
截至11月28日,国网湖北电力运营的岸电设施累计为21046艘次客货船舶提供清洁岸电1212.8万千瓦时,实现年度岸电量“破千万”,相当于替代燃油2846吨,减少各类气体排放8965吨,为船舶节约用能成本1500万元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长江沿线,电动游轮往来穿梭,白色风机随风转动。九江,江西的“北大门”,号称“三江之口”。记者来到九江市鄱阳湖畔的蜈蚣山上,40余台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正迎风转动,产生的电能沿着条条银线输向千家万户。
蜈蚣山风电场由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装机11万千瓦,是九江地区单体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场。为满足新能源外送需求,一条长34千米的110千伏线路于2020年投产,累计输送电量超2.4亿千瓦时。从蜈蚣山向远处望去,二期项目正加紧建设,一排排崭新的风力发电机组将于今年年底并网发电,在九江地区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来,华中电网新能源快速发展,近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平均增速超30%。截至今年10月底,华中电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29亿千瓦。
国网华中分部围绕新能源并网服务、运行考核、市场交易等建章立制,提升新能源运行全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同时,该分部实施新能源优先调度,滚动开展新能源消纳情况分析,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预测准确性,保障新能源消纳。
长江保护效果如何,国网湖南电力“智慧眼”监测平台给出了答案。湖南是制造业强省,湘江沿岸矿产、化工、制造企业较多。记者来到长沙市花桥污水处理厂,园区内环境优美,没有噪声与异味。安装在厂内废水提升泵、加药泵、臭气处理设备风机等设备上的用电监测装置时刻监控着污水处理厂治污设备的运行情况。
“每隔15分钟,安装在排污企业的用电监测终端就会向电力环保智慧监管平台发送一次产污、治污设备的电压、电流数据,方便我们随时掌握企业治污设施及对应关键生产设施运行状态等信息。”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罗言春说。目前,该平台已接入湖南省18家统调燃煤电厂、3家小火电和8家生物质电厂及7000余家排污工业企业用电数据。
此外,湖南能源大数据中心支撑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平台运维工作,在电力环保智慧监管平台上协助开发部署应急减排、涉铊监测、洞庭清波监控等新模块,为湖南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企业提供环保数据共享平台,支撑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与科学决策。
万里长江展新颜,大潮奔涌绘宏图。开启电网工程“发动机”,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当好企业生产“助推器”,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打造绿色转型“强引擎”,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电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持续涌现,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赋动能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