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应用市场>规划设计 返回

五链融合视角下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赵玉帛 范凡博 来源:大河网 发布时间:2024-08-31 浏览:

数字储能网讯:

       摘要:近年来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提质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产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面临基础设施滞后、核心技术缺失、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产业生态不完善的挑战。为解决困境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特从五链融合视角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策,通过“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消费链、人才链”五链融合来促成产业创新生态的优化完善,形成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共生共建。

  一、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2023年,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增长45.2%,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增长37%,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汽车整车出口量分别增长28.3%、93.8%。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竞争优势明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整车出口方面表现突出,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优势: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黄金枢纽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交通枢纽,交通网络发达,便于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车的运输,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丰富的水资源亦能通过内河运输降低成本,提升物流效率。

  (二)地质资源丰富: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宝库

  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尤其是大规模的锂资源储量,有助于降低本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省内稀土资源丰富,排名全国前列,可满足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如电机、永磁材料等的原材料需求,减少对外依赖,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性。

  (三)政府政策支持: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风向标

  河南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涵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多层面的支持措施,有效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四)产业基础雄厚: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技动力源

  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处于第一梯队。以宇通客车为例,其获批组建的郑州燃料电池与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国客车行业首屈一指的氢能科研平台,已成功研发出第三代氢燃料电池客车,并运营自有加氢站,展现了在氢燃料电池客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五)市场需求旺盛:河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驱动力

  随着环保要求提高和政府对清洁能源的扶持,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对环保节能汽车的高需求共同构成了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二、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一)技术挑战与突破:解锁新能源汽车技术瓶颈的追求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如电池寿命、充电效率、续航里程等核心技术问题尚存,充电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数量不足、使用不便、盈利困难等问题,安全性亦需强化。

  (二)市场扩展的阻力: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足进程

  市场扩展受阻,充电设施滞后、车型选择有限、保值率低等因素影响消费者接受度。

  (三)完善产业链的迫切需求: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探路者

  产业链有待完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等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各环节如整车制造、充电设施、回收利用等均有待优化整合。各汽车企业均处于独立发展状态,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从而使得规模优势得不到体现。

  (四)资金的压力与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金压力显著,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尽管政府有一定补贴,但整体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产业链发展速度和竞争力。

 三、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措施

  (一)产业链:新能源之根,脉络相连

  1.研发设计环节

  河南省携手高校(如郑州大学)、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河南中心、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如豫氢动力、新捷新能源)深度合作,开设专项课程、开展针对性研究,并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同时,鼓励企业间合作共建创新体系,通过共享资源、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构建多层次研发设计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

  2.生产制造环节

  企业通过优化生产线布局,采用柔性生产策略与模块化设计,降低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强化产业链协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优化供应商管理,与优质供应商紧密合作以降低成本、确保质量,并通过兼并收购整合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原料采购与质检环节,瞄准锂、钴、镍等关键资源,依托洛阳栾川钼业等企业,精选供应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施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严格质量把控与追溯,推动质量品牌建设,保障新能源汽车高质量产业化进程。

  (二)创新链:智慧引领,创意绵延

  1.源头化创新

  新能源汽车产业源头创新战略以新理念为核心,深改供给侧,紧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潮流,融合新能源、新材料与互联网技术,推动汽车智能化与储能化转型,驱动多领域革新。政府催化创新生态建设,支持高校研究院落地河南,设立基金、购入先进设备,构建科研合作平台,确保源头创新实质进展,旨在转变产业链为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强化监管与市场机制,避免盲目投资,提升产业集中度。

  2.产业化创新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创新进程中,核心企业如郑州比亚迪、郑州宇通等被重点支持与培育,以其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带动区域内企业创新。以比亚迪集团、超聚变数字技术等为主导,聚焦先进计算技术,构筑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引入特斯拉、华为等优质企业,拓展汽车电子产业链,利用集群效应加速现有新能源汽车项目如一汽解放、宇通、福田智蓝等基地的投产达产,以此增强对潜在引进企业的吸引力。成功引入省外企业后,根据其特性与市场定位差异化发展,如华为利用5G与无人驾驶技术合作造车,广州风神则针对本土市场需求定制产品,以扩大市场份额。

  3.技术化创新

  强化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扩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联合各地协同发展,弥补核心技术不足,构建完整核心技术体系,聚焦电机驱动系统研发,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提升电池续航与安全性。同时,快速构建技术创新合作平台,整合龙头企事业单位资源,协同攻克核心工艺、材料与零部件技术难题,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推动跨领域融合创新,建设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与智能交通融合创新平台,优化法规监管,促进行业内部良性竞争与优胜劣汰。

  (三)金融链:资金流动,助力腾飞

  1.源头化金融

  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流向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信贷支持等政策,推出绿色贷款、风险投资基金等特色金融产品,满足行业发展资金需求。同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完善省级财政补助政策,聚焦新能源公交车、充电加氢设施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等关键项目。

  2.产业化金融

  鼓励骨干企业如上海汽车集团、广州风神、奇瑞汽车等导入新能源车型,对技术改造投资给予产业化金融支持,通过融资租赁、风险投资、众筹、资本市场等多种投融资模式,解决燃料电池汽车高昂的一次性购置成本问题,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氢能源汽车创业。

  3.商业化金融

  针对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实施资金补贴、用地保障、人才奖励等多元政策,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促进实体与资本合作,设立合资实体,尝试新型联合生产制造模式。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助力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升产能。

  (四)消费链:扩大消费,反哺产业

  1.汽车销售服务

  着力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并反哺产业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运用VR、大数据、AI技术建立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汽车测试验证平台,丰富购车体验场景,支持新型消费服务模式如使用权交易、融资租赁和车电分离,发展二手车市场并制定出口扶持计划。建设汽车文化特色街区,开展多样文化活动,塑造河南汽车文化IP。

  2.汽车充电停车服务

  提前规划布局充电设施,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倡“光储充放”一体化,科学整合城乡建设规划,推进居民区共享充电设施,鼓励商业地产结合充电服务,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推广智能有序慢充、快充、无线充电等新技术,构建完善的充电网络,鼓励换电模式应用。

  3.汽车维修保养回收服务

  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机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建立动力电池溯源平台,全程监管电池使用。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回收行业门槛,鼓励电池生产商主动回收,确保电池供应与回收的有效执行。出台电池编码制度,强化全过程管理和追踪,培育专业的再利用体系,严肃处理违规骗取补贴现象,健全动力电池安全保障及回收利用体系。

  (五)人才链:智慧汇聚,才华涌现

  1.引进全球顶尖人才

  致力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积极引进培育“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提供科研经费、生活补贴甚至住房奖励,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创业提供支持。同时构建灵活引才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对优秀人才和项目实行特事特办。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强化人才队伍构建,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行多元化激励,如股权、期权等。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鼓励研发新能源汽车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