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讯:
一、中国能源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9.2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比重为39.7%,比201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十年来,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
▶中国能源转型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饭碗越端越牢,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十年增长了35%,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年来,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39万亿元,显著拉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增长。一系列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成投产,建立起完备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水电、核电、输变电、新型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中国能源转型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十年来,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价格总体平稳,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约500千瓦时增长到接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天然气用户达5.6亿人,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上升到第12位。能源产业全面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央预算内总投资超千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2015年历史性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地区户用光伏规模达到1.2亿千瓦,涉及农户超过550万户,每年可为农户增收11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约200万个。不断满足群众绿色用能需求,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近80%,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从不到10万台增加到近860万台。
▶中国能源转型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十年来,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3克标准煤/千瓦时,先进机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限值相当。2013~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6%。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能源资源实现绿色集约化开发,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沙漠、戈壁、荒漠及采煤沉陷区推广“光伏+”生态修复新模式。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能源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十年来,中国向全球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推动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有力促进全球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核电、水电、新能源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接连建成投产,2023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新能源产业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 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
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方式转型,着力转变对能源资源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强化节能降碳制度约束
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用好能耗双控指挥棒。
●构建立体化节能管理体系。
●创新市场化节能方式。
(二)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提效
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作为全社会能源消耗的主体,是节能提效工作的“基本盘”。通过全面实施节能标准、推广先进能效产品、淘汰落后产能,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
●推广绿色节能建筑。
●全方位构建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
(三)培育绿色能源消费新模式
中国积极引导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
●促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三 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
中国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把握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调平衡,在保障能源可靠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转型。大力提升非化石能源的可靠替代能力,发挥化石能源支撑调节作用,加快构建多元清洁、安全韧性的能源供给新体系。
(一)推动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跃升发展。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发展。
(二)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是互补、替代关系,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发挥好传统能源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推动油气绿色转型发展。
●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
(三)提升能源系统韧性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负荷特性变化,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亟须增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不断提升能源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
●提升能源储备应急能力。
●提升能源系统调节能力。
四 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巩固延伸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推进能源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能源含“新”量。
(一)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能源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加强能源科技协同创新。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二)加快能源转型科技创新
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及产业,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
●提升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三)打造能源产业升级新增长点
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
五 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
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规划引领、法治保障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
深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强化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能源市场“梗阻”,推动市场高效畅通运行,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持续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
●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二)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税、投融资等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公共服务,确保在能源转型中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政策支持。
●提升监管效能。
(三)加强能源转型法治保障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提升能源治理法治化水平。
●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能源司法服务。
六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持续推进自身能源转型的同时,积极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贡献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各国共谋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一)中国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广泛开展能源国际合作,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中国动力”。
●中国能源绿色发展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擎。
●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绿色动力。
●中国扩大开放为深化清洁能源国际合作创造新机遇。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持续深化能源转型合作,将“绿色”打造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底色,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持续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
●共同打造高水平能源合作平台。
(三)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愿同世界各国共同完善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共享知识和经验,携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
●共同深化能源转型务实合作。
●共同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共同提升全球能源可及性。
●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