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讯:大河之源,流水汤汤。
从高原出发,黄河一路奔腾向东。在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在大河之源绘就了推动能源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清洁取暖 让天蓝草绿水清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左右,全年有11个月供暖,冬季漫长且寒冷。
10月8日,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六年级学生卓登拉毛在宿舍收拾完行李箱,与同学们一起去上课。这几天玛多时常飘着雨夹雪,最低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外面太冷了,还是宿舍里暖和啊,有暖气太幸福了!”卓登拉毛拉着小伙伴的手,加快脚步向教室走去。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已经供上了暖气,教室、食堂、宿舍温暖舒适。
为了守护好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青海省委省政府合力推进玛多县清洁取暖工程建设。自2017年起,玛多县分片区、分乡镇陆续建成投运“煤改电”清洁取暖项目,当地群众逐渐告别传统取暖方式,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的师生就是第一批清洁取暖项目受益者。“自打造清洁取暖示范县以来,全县清洁取暖负荷超过6万千瓦,清洁取暖电量占全县总用电量的75.44%。”玛多县供电公司经理郭璐介绍道。
如今,玛多县全县8个供暖片区供暖总面积达43.53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首个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大范围推广清洁取暖的样板,周边地县争先学习借鉴。截至目前,黄河源头区域的玛多、班玛、达日、玛沁、河南5县已累计安装电锅炉23万千瓦,“煤改电”清洁取暖累计改造取暖面积319万平方米,惠及10万人,让黄河源头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
绿色电网 与大河蜿蜒相映
十月的高原,草原已成黄色。放眼望去,苍茫间座座铁塔巍峨耸立,条条银线无限延伸,与雪山、草原、湖泊交相辉映,描绘出着静谧的雪域画卷。
距离玛多县城60千米处,电力建设者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青海玉树第二回(唐乃亥—玛多—玉树Ⅱ回)330千伏线路工程。“近期架线区段塔位离公路较远,还要途经部分沼泽地,给牵引设备、导地线以及架线材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我们通过铺设钢板等措施保证设备和材料运输,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同时,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该工程3标段项目副经理张新喜介绍。架线施工沿线海拔在4200~4800米,区域内环境复杂,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有效施工期只有6个月,施工人员需要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有时不得不背着氧气瓶上塔。
因为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保护区,青海玉树第二回(唐乃亥—玛多—玉树Ⅱ回)33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伊始,国网青海电力坚持绿色施工理念,编制多项环保施工方案和措施,对各作业层班组进行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交底,采用铺设棕垫、钢板等保护措施对草皮进行保护,从而减少对黄河源保护区和高原沼泽地的破坏。
清洁电能 赋能美好生活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地处黄河岸畔,被誉为青海的“小三亚”。青山碧水旁,极具民族特色的院落整齐排列,蓝色的屋顶光伏板为德吉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10月3日,滨河综合商店门口停放着一辆厢式货车,老板达巴正忙着搬运各种商品。“这几天商店里的东西都快卖光了,长假还没结束,今天赶紧补点货。”达巴笑着说,“这几年收入增加了不少,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
易地搬迁之前,达巴生活在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山区,家里仅靠几亩薄田度日。搬迁至德吉村后,达巴在自家小院开起了小卖部和农家乐,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
作为易地搬迁的示范村,德吉村在供电公司的支持下,实现了电网的全面升级,为搬迁村民“稳得住”及后续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有了充足电,产业发展信心十足。当地政府利用地理资源优势,通过“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民俗旅游,原本以放牧为主的牧民在黄河岸边的新居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德吉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村。
如今的美好生活还得益于德吉村实施的电气化改造。德吉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热炕,农家乐进行了厨房电气化改造,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