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只有做到电芯级别的本征安全才能放心地大规模推广新型储能

作者:费心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4-11-20 浏览:

数字储能网讯:11月19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支持,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和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作为智库支持的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以《新型储能产业与本征安全发展方向》为题作主旨报告。

 陈永翀谈到,当前储能产业有两大共识:第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一定需要储能的支撑;第二,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的提高,所需要的储能时长会越来越长,甚至未来会涉及到跨季节的储能需求。

  “对于新型储能来说,因为90%左右都是锂电储能,储能的安全性受到大家高度关注。”陈永翀提出,国际和国内有很多储能行业的安全事故报道。以往,大家关心的是怎么不让电站着火,现在发现从生产、运输、应用、回收等全产业链环节都出现了安全隐患,寻找应对之道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11月6日,工信部发布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到,要突破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技术。

  陈永翀解释,本征安全也称为本质安全,是指正常工作和一定滥用条件下,有措施使得对象单元不发生热失控,从而切断燃烧爆炸的诱因。

  陈永翀强调,“对于本征安全来说,有不同的对象,最难的是电芯级别的本征安全。只有做到电芯级别的本征安全才可以放心地、大规模地推广新型储能。”电芯级别的本征安全是指,电池单体在正常工作和一定故障状态下,不发生热失控,不燃烧不爆炸。

  值得注意的是,本征安全不等于本体安全,也不等同于主动安全。本体安全指电池本身(本体)的热稳定性和可靠性,强调在各种工况下电池自身发生热失控的可能性及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程度。主动安全强调事故发生前的主动措施,但是没有谈到效果,比如一定不能发生热失控,以及这个事故到底是哪一个事故,没有明确。同时,本征安全不等同于绝对安全,理论上任何含能载体都不可能绝对安全,但是本征安全是一个可以追随的方向。

  目前,电芯级别的本征安全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是水系电解液电池、第二是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第三是安全剂可以注入电芯内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

  陈永翀介绍,我们关注的是,储能安全不仅是电站安全,希望也能在产业链方面有所创新,做到生产、运输、应用和回收全产业链的本征安全,因此必须突破现有的前端电池后端集成的不安全的产业链模式。

  陈永翀团队开发的半开放锂浆储能专用电池是世界首款超大容量千安时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具有本征安全、延寿降本、绿色回收等颠覆性技术特点。

  同时,该技术方向可以解决储能电池的运输安全问题。具体来说是指,这类产品可以固液分离,因此在运输方式上可以作为普通货物运输,而无需如锂离子电池运输过程中需要申报危险品等要求,并且能够解决产品出口过程中的原产地证明问题,为未来新型储能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陈永翀强调,对于新型储能行业而言,过去一年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其实已经为产业大规模发展奠定了成本基础。通过创新技术来进一步解决安全、寿命、回收的难题,新型储能放心地大规模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储能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