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讯:截至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车的年产销量已超过10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报废量也在逐年增加,如何妥善处理好废旧动力电池,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目前,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再利用的方式有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大类。电池衰减到80%时,就不再适合做汽车的动力电池了。电量在50%~80%之间的电池会进行梯次利用,比如做成应急电源、储能设备等。如果电池电量衰减到40%以下,就会被进行拆解、破碎等处理,提取出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材料,重新用于电池生产,实现资源再利用。
11月20日发布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能快速增加,2023年综合利用量达到82.5万吨。可以预见,未来这个数字将会更大。与此同时,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当前也面临着电池一致性差、回收网络不完善、回收企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共同努力。
电池一致性差直接影响梯次利用,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电池琳琅满目,很难重组为标准产品。对于电池一致性差这一难题,政府部门已经出台政策进行解决。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 征求意见稿)》,要求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在产品研发时就要考虑到环保回收要求,考虑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环节。此外,行业内部也在通过完善溯源管理、创新换电模式等方式应对共同挑战。比如,现在所有的电子厂都已为每一个电芯做了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追溯,可实现电池状态的实时信息共享。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越来越高,可以说,废旧电池回收涉及千家万户。畅通渠道,完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才能形成废旧电池再利用的社会合力。未来,相关企业应该有意识地逐步构建由社区(村)回收服务点、街道(镇)中转站、区县分拣中心全链条三级回收体系。政府需要加大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典型企业,鼓励发展“互联网+上门回收”的新型模式。
技术创新是废旧电池回收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目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方兴未艾,除龙头企业加码布局外,新进企业也加速进入。但企业间技术差距较大,先进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在90%以上,落后企业锂资源回收利用率仅能达到70%~80%。从长期来看,粗放的回收方式并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从而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成本普遍占到新能源整车的20%以上,对其进行高效的回收利用,不仅关乎电池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废旧动力电池得到规范处理、合理利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可以更好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