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返回

电池材料发展趋势解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虽然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其仍有相当多的技术问题尚待攻克,因此,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当过渡车型。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同时也是现阶段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瓶颈。对于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的电源体系,业界普遍看好锂离子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四大关键材料就像钢筋水泥一样为锂离子电池这栋大厦构筑起了框架,其他材料如粘结剂、导电剂、极耳、铝塑复合膜(软包电池)等,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这些关键材料在我国均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但其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正极材料体系最为复杂,也是目前研究和产业化的热点所在。
 
  中、日、韩等国动力电池企业采用的正极材料体系各有侧重,我国企业以磷酸铁锂为主,日韩企业以锰酸锂和三元材料为主。各种材料体系的优势各异,业界对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也众说纷纭。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终究要落脚到市场和消费者身上。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要求往往并非首先考虑节能减排,而是使用体验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成本是否合算,百公里加速、续航里程、充换电的便捷性等因素才是关键,这就对车用动力电池组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尚无一种材料体系能够完全达到这一标准。磷酸铁锂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其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好,但是低温性能不佳,压实密度也较低;锰酸锂材料成本低、安全性好,压实密度较磷酸铁锂高,但其循环寿命不及前者,高温性能也是一大缺陷;三元材料中和了钴酸锂和锰酸锂的优点,比容量高、加工性能较好、电平台高,但其价格相对较高,循环寿命不具优势。
 
  今后,电池材料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改性手段不断提升材料性能,并着手开发新的材料体系。改性的手段目前主要为纳米化与元素掺杂,新的材料体系则包括富锂材料、硅酸盐材料、合金负极、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硅负极等。技术进步需要基础研究指引道路,同时也需要化学工业在产业化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精细化工的高附加值外延产业,电池材料产业正苦练内功,为迎接今后的市场爆发积蓄力量。
 
分享到:

关键字:电池 材料 发展趋势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