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曾毓群建议:剔除这类储能!

作者:潘望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5-03-07 浏览:

数字储能网讯: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表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除了提议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外,曾毓群建议,应参照《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形成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具体检测方案,明确储能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条件、方法和周期等,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将及时剔除“带病”储能,确保储能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安全可靠。他认为,国内部分储能并网运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寿命跳水、容量打折等质量和安全问题,严重影响调度运用。

可以说,曾毓群的提议引发了业内极大关注。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技术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然而,储能电站的安全问题频发,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挑战。早在2023年,曾毓群就提交过针对锂电池储能安全的两会提案,称应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建议将该体系纳入到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高质量发展。

储能安全政策今后只会趋严

从政策风向来看,国内各地已经对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消防检测提出硬性要求。日前,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新型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工作导则(暂行)》(下称《导则》)。

《导则》明确,适用于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且功率为500千瓦、容量为500千瓦时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其他功率及容量的新型储能设施按相关规定执行。

《导则》指出,业主(项目单位)是新型储能电站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要将备案管理的新型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纳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及风险评估,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强化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置。

《导则》强调,做好并网准备。新型储能电站开展并网检测应当委托具备储能专业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并网验收前,要完成电站主要设备及系统的型式试验、整站调试试验和并网检测。

此外,《导则》还指出,电网企业要积极配合开展新型储能电站的并网和验收工作,对不符合国家(行业)并网技术标准要求的电站,杜绝“带病并网”。应当优化调度运行方案,在并网调度协议中明确电站安全调度区间,并严格执行。

浙江省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在近日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温州市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这份意见稿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消防安全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覆盖了总平面布局、建筑结构、电气安全、消防系统、预制舱设计、运输贮存、消防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若未来导则进一步趋严,将对储能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推动储能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格局重塑。

《温州市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技术导则》的趋严化,标志着电化学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向“安全优先”转型。未来,储能项目需在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贯彻高标准安全要求,企业则需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和模式升级应对安全挑战。短期内,行业可能经历阵痛(如中小企业出清),但长期来看,安全性的提升将推动储能系统更广泛地融入能源体系,为“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储能安全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于美国、英国、德国近期相继发生多起储能安全事故,在整个行业的巨大担忧下,中国储能企业开始尝试用更加直观的燃烧实验来证明最新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已经有阳光电源、比亚迪、华为和天合储能四家企业先后进行了燃烧测试试验。

对此,有专家提出建议,首先行业要解决标准体系和产品认证体系不健全问题;其次,有了标准就要执行,行业应该根据标准去判断技术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风险、质量风险。既要有标准和体系的前提,同时要有标准和认证的执行,两者加在一起才能保障产品和技术本身符合当地市场及标准体系要求。最后,还需要配套一些保险和金融方案,让偶尔或者非常概率很低的安全事故也可以得到托底保障。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储能安全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一、技术突破:从本征安全到智能防控

1. 提升电池本征安全性

通过研发阻燃电解液、稳定电极材料等技术,降低电池自身失效概率。

2. 早期预警与智能诊断

学界正推动超声无损监测、光纤原位监测等技术,实现电池缺陷的极早期预警。

3. 长时储能技术攻关

工信部等八部门提出发展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多元化技术,提升能量转化效率与安全可靠性。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超长时技术的突破,将增强系统应对极端工况的能力。

二、管理优化: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

1. 严格标准与定期检测

四川省发布《新型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工作导则》,要求电站并网前完成型式试验、整站调试及并网检测,杜绝“带病并网”。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参照电力行业定期检修机制,建立储能电站定检制度,明确关键零部件的检测周期与方法,及时剔除隐患设备。

2. 强化消防与应急能力

浙江、杭州等地已明确工商业储能项目需提供消防检测报告,否则不予验收。消防部门提出优化灭火药剂、创新灭火方法,以“兜住火灾底线”。同时,建立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配备智能报警装置,提升事故响应效率。

3. 规范安装与运维流程

设备安装需严格遵循厂家指南,避免短路、过载等操作失误。定期维护包括电池充放电管理、温度监控及清洁保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三、政策协同:完善市场机制与激励机制

1. 健全市场参与机制

拉大峰谷电价差、丰富辅助服务品种(如爬坡、惯量响应),提升储能经济性。容量补偿机制需实现“同工同酬”,短期内参照抽水蓄能制定容量电价,长期过渡至市场化定价。

2. 统筹规划与风险防控

国家需科学评估储能配置规模与布局,避免盲目配储导致资源浪费。八部门提出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解决国标与地标冲突问题,统一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3. 遏制低价竞争与劣质产能

当前储能行业低价竞争引发“劣币驱逐良币”,需强化检测认证,严控非专业集成与未测试产品流入市场,避免质量隐患集中爆发。

四、行业协同:多方共建安全生态

1. 产学研合作:学界加快前沿技术转化,企业推动工程化应用,如华能清能院聚焦高效灭火方案,兼顾安全与成本。

2. 跨界协作:电力企业、消防部门、设备厂商需联合制定应急预案,共享数据与经验。

3. 安全教育: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加强用户侧储能安全培训,降低误操作风险。

显然,正因为储能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更需要技术、管理、政策“三管齐下”。未来随着电池本征安全的不断提升,以及定期检测、市场机制等政策的落地,储能才能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助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安全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