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讯:
政策强音
“开发强热稳定性材料、突破本征安全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监控体系”——政策以硬核技术指标,倒逼行业告别低门槛组装模式。”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随着韩国康津洞光伏储能设施3月9日燃起的冲天火光,储能安全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500平方米设施与3852个储能模块在热失控中化为灰烬,超4900万元资产付之一炬。这不过是2025年开年以来全球储能安全危机中的冰山一角:2月18日,美国最大电池储能项目Moss Landing(一期1.2GWh)同一位置一月内两度复燃,继1月因灭火系统故障损毁40%设备后,此次8小时大火吞噬70%设施;次日,德国北部一别墅因光伏储能系统过度充电爆炸;同日,英国East Tilbury Essex县在建储能电站因集装箱电池单元故障起火,未投运先验证预警失效。短短三个月内,多起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亿元,暴露出传统储能安全体系在热管理、预警机制与消防处置上的系统性缺陷。
正当业界为频发事故焦灼之时,2月10日《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重磅出台,犹如一剂强心针直击行业痛点。政策以"本征安全技术+AI智能预警+精准消防"三大硬指标重构行业准入门槛,宣告低门槛组装模式的终结。这场技术革命不仅将安全标准提升至战略高度,更推动行业竞争从价格战场转向技术高地——实验室数据、专利壁垒与全链整合能力构筑的护城河,正在重塑储能产业的价值坐标系。
一、从"组装"到"智造":三大技术重构储能安全护城河
头部企业已率先构建“本征安全电芯+AI预警+Pack级消防”的全链条安全堡垒。某集成商负责人坦言:“过去选电芯只看成本,现在必须联合上游验证热失控数据,安全已成第一道生死线。”
本征安全:筑牢储能基石
本征安全,即通过材料革新、结构优化与工艺升级,从电芯源头消除安全隐患,而非依赖外部“打补丁”式防护。其中,电芯级本征安全被视为规模化推广新型储能的终极门槛。当前技术路线聚焦两大方向:
水系电解液电池——以水替代易燃有机溶剂,彻底根除热失控燃料。通过高浓度盐溶液与电极材料优化,实验室已突破传统水溶液体系的电压限制,但能量密度仍低于主流锂电池。
全固态锂电池——以固态电解质物理隔绝热失控链式反应,兼具高热稳定性与高能量密度潜力。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技术路线并行,但界面阻抗与规模化工艺仍是“卡脖子”难题。储能场景下,大尺寸电芯的均一性测试正加速推进。
AI掀起储能安全革命,精准预警打造“最强防线”
在AI技术加持下,储能安全迎来重大突破,预警体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护。行业龙头企业相继推出智能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系统,通过大数据与算法优化,实现对电池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警,大幅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运维效率。
阳光电源发布全球首个电芯预诊断系统iSolar BPS,融合电化学、电力电子与AI算法,构建三级预警防护体系,可实现提前7天一致性预警、100小时短路预警、1小时热失控预警。10月,该系统通过CGC/GF246认证,并成功应用于山东枣庄台阳储能电站,实时监测超过50万颗电芯的健康状态。
科华数能推出S³-E Station智慧液冷储能系统,依托实验室与电站海量数据训练自研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动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使运维模式从“故障后抢修”转向“隐患前干预”。业内专家表示:“AI赋予储能系统‘先知’能力,安全防线至少前移90%。”
精准防控升维:Pack级消防技术重构储能安全边界
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储能安全正从“被动防护”迈向“主动防御”。《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等新国标落地,推动消防标准升级,加速行业创新,催生百亿级高精度防控市场。企业正通过材料创新与智能算法融合,推动灭火技术向“靶向打击”进化,在提升安全效能的同时降低运维成本,为储能大规模商业化铺路。
新国标落地,创新方案竞相登场。青鸟消防推出“七氟丙烷+气凝胶”方案,结合可燃气体吸附与快速降温,将复燃率降至0.1%;国安达则研发多组分混合灭火剂,实现“惰化抑爆+持续防护”,兼顾效能、环保与成本优势。
这一系列突破背后,是行业对精准防控的极致追求——从传统“全舱淹没式”灭火转向Pack级定向扑救,减少消防剂用量,降低次生损害。正如专家所言:“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唯有打通本征安全、AI预警、精准消防的技术闭环,储能才能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
二、成本与收益重构:短期阵痛,长期花开
短期成本承压:技术升级带来阵痛
在储能行业加速迈向高安全与智能化的进程中,技术升级带来的短期成本骤增(本征安全材料研发、AI预警系统开发及Pack级消防设备升级),对于中小厂商而言,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挑战加剧生存压力。在价格竞争依然激烈、市场对低质低价产品容忍度归零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行业洗牌加速。技术升级的刚性成本与市场对低价产品的惯性需求形成博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长期价值释放:AI+规模化打开增长空间
尽管短期阵痛明显,但技术成熟与规模效应正推动储能行业迈向可持续增长。随着本征安全材料制备效率提升,成本将逐步下降;AI预警系统依托算法复用与标准化平台,降低开发成本,并通过预测性维护延长设备寿命,优化全生命周期投入。
更重要的是,储能商业模式正从一次性设备销售向长期运维转型。依托AI与数字化工具,企业可提供健康监测、故障预警与能效优化,形成高粘性的服务收入。此外,标准化进程加速——电芯规格、消防模块、接口协议趋于统一,不仅简化生产与运维,还通过规模化采购和模块化设计,推动行业向“低成本-高安全”平衡点迈进。
行业格局:幸存者的核心竞争力
在未来十年,储能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兼具“硬件跨界整合力”与“软件自主开发力”的科技型集成商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脱颖而出。
硬件跨界整合力:具备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成功企业不仅应在电芯、逆变器、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更应通过产业链纵向整合,实现成本优化与性能提升。
软件自主开发力:智能化已成为储能行业的关键竞争点,具备自研能量管理系统(EMS)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企业,将在提高能效、优化调度、降低运维成本等方面展现出更大优势。
结语
当政策东风遇上技术革命,中国储能行业正从“成本厮杀”的红海,驶向“高安全+智能化”的蓝海。在这场转型大潮中,唯有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技术护城河的企业,方能乘势而起,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领航者。
2025CIES储能大会介绍
CIES2025储能大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储能网与数字储能网联合承办,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专家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
CIES2025储能大会将设置:大会开幕式暨特邀院士专家报告、数智化配电网与新型储能融合创新、新型电力系统与并网调度、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大基地协同发展、国际储能、电力辅助服务、现货交易及容量市场、工业绿色微电网、国家储能标准宣贯、数智化新型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上、下)、储能消防、安全与检测认证、新型储能资本与投资、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与长时储能技术、混合储能、全球化新型储能供应链机遇与挑战、数智化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与商业案例、虚拟电厂与车网互动、构网型储能系统及项目建设、储能专用电池ESG、新产品发布等23个专场。
大会期间还将发布《2025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发展白皮书》《2025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项目招标及价格分析报告》《2025新型储能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
预计有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电网公司、发电集团、EPC总包企业、系统集成商、储能装置企业、能源服务商、项目开发企业、投融资机构、国际采购商等60000余位嘉宾及1000余家企业参会参展交流。
作为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CIES)自2011年创办以来,主办方始终坚守以高端化、品质化、国际化为特色,推动储能产业国内外供应链和渠道合作超过5000亿元,协助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突破1000亿元,助力各类资本合作达3000亿元。
本届展会将设置“4+1+1”展区,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发电集团、电气设备、温控设备、控制系统、储能电池、检测与认证、消防与安全等企业产品及形象展示。
展会将聚焦储能领域全球前沿技术和实践,积极搭建政企沟通渠道,探索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促进“专精特新”技术、资本和服务等高端创新要素深度对接,展示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帮助展商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渠道资源,提高自主可控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提升中国储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的核心价值,为构建绿色、高效、柔性、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储能智慧”与“储能方案”。
欢迎参加2025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