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讯:
引言:回归商业本质的储能投资
据CNESA统计,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3.7GW/109.8GWh。但其中45%的项目未达到可研预期收益。作为深耕储能领域的技术服务商,奇点能源认为:“储能电站的本质是电力资产,必须用全生命周期视角审视规划、建设、运营三大阶段的技术耦合性与商业可持续性”。本文基于1000+项目服务经验,对工商业储能全生命周期的核心价值要素做一浅析。
01 开发论证,建立科学的分析决策模型
在电站开发阶段,项目信息的真实性、测算结果的准确性、资金边界的匹配性,直接影响电站的可行性及后期的收益保障,而如何在这三个方面做到有效控制,则是所有储能投资方需要考虑的关键:
1、项目信息
全面、真实、快捷、留痕,都是项目信息阶段的关键因素。完整快捷的收资表,线上可追溯的分析决策存档工具,数字化的便捷操作方式,让任何非专业人员都可以快速实现项目档案建设,是项目开发的先决条件。
2、容量测算
准确、可行、可判断, 是容量测算的关键因素,经调研,在2021年-2022年,工商业储能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测算不严谨,充电空间不足或消纳不足导致电站收益较可研相差20%以上的电站不少于100座,对资方及业主造成了非常大的收益损失;秉承着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奇点基于大量电站实际收益的印证以及厂区全年负荷,带入模拟储能容量进行充放电消纳分析模型,精准输出装机量并开发专业的线上工具,一键输出测算报告,逻辑可查,支撑决策。
(下图为某企业全年负荷测算,通过储能带入,清晰输出需/容量范围内消纳情况。)
3、资金匹配
不同资方有不同的投资边界、不同的决策流程、不同的项目要求。因项目情况与资方投资边界不匹配导致“烂尾”的项目比比皆是,原因不是项目资源不够好,也不是资方资金成本有多高,所以如何快速有效的匹配项目成为投资和被投资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有效梳理项目基本信息,使得信息链完整可追溯, 对各个资方投资边界有足够清晰的了解,并建立明确的匹配机制,才能通过线上数字化工具,实现快速检索配对。譬如,国央企项目匹配注重资质的资方,高收益的项目匹配注重收益率的资方,负荷稳定的项目匹配主动收益可控的资方等等,只有做到不同边界的精准匹配,才能支撑业主与资方快速的决策,从而促成项目落地。当然,灵活的资金不可缺少,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等多种盈利模式也是促成快速匹配的基础。
在相对确定的IRR需求之下,不同分成比例、不同造价、不同消纳率都会影响决策,所以,对每一个项目资源明晰的判定及每一位资方决策条件清晰的认知,成为项目能否匹配落地的关键。
02 建设实施:技术穿透与过程控制
建设,是储能电站从纸面到落地的必然过程,也是多元素、多参与方融合的过程,是不可悔棋的过程,一经落地,则成本全面投入,不可轻易拆改。所以建设实施,需慎重,需专业,需严格控制。
1、部署可行性
对复杂场景和场地的适应性是电站落地的基础条件,而灵活部署将对储能设备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设备占地小、排布灵活、基础要求简单等,例如,某两家储能设备价格一致,其中一家设备下走线,需要挖沟,做线排;另一家则免挖沟,平地即可起基础,布线方便,那么两者建站工程成本差异可能会超过0.05元/Wh,对应1MWh的小型工商业储能电站,工程方面的差价将超5万元。而人们往往只关注储能设备本体的价格,忽略了因为设备而导致的工程量差异,从而造成电站总成本不可控,进而拉低收益率。
2、接入可行性
配电接入合理是储能设备可以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储能设备在运行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监测来规划工况。关口负荷、并网载荷、需量、光伏、逆流等均是储能的导向标,指引着储能具体的执行策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接入并网要求,隔离开关、故障解列、防逆流、防孤岛等,都需要大量的经验累积。近年,因并网设计缺陷导致验收进程缓慢的项目不在少数。清晰明确的规划接入设计,可确保电站快速并网并投入使用。
3、安全可行性
安全是储能行业绕不开的话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安全不达标具有一票否决权。做到消防可控、损失可控、托底明确、合规合法尤为重要,这对储能设备本体、电站设计均有很高的要求。储能设备需要多重的预测、控保、消防、防火、泄爆措施,要有完整的消防体系,并且需要全面的认证检验。电站设计则需要考虑消防通道、防火墙、防火封堵、防火隔离等,以尽可能减少损失。最后,基于设备,基于电站,还需要有保险做损失托底。
4、EPC专业及快捷性
“豆腐渣工程”是所有建筑最担忧的问题。储能电站包含一定量的土建电建工作,专业对口的EPC是工程质量的有效保障。但是储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对工程要求有自己的特性,从前期的合理设计,到后期的工程实施,奇点在各个区域均有成熟的EPC资源匹配, 标准化基础、典型的部署、清晰的耗材、高质量的验收标准,促使电站建设快速保质保量落地,而一切的标准均为缩短施工周期与投资回收期。
03 并网投运:第一个可见可衡量结果
前期所有的工作均为电站投运服务,只有投运,才有收益。并网验收是储能电站的合法身份证,是储能电站参加工作获取报酬的官方“offer”。
投运主要包含调试、并网、验收 三个环节。通过大量电站的投运、调试及并网阶段的标准作业流程,操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设备调试,在最短的停电时间内完成并网是最低要求;而在验收层面,则要求产品及电站有标准、专业、齐全的资料,有全面的国标认证报告,对区域并网验收手续流程有清晰的认知,这些均需要较多的经验积累,而奇点能源储能电站验收一次性通过率≥95%
04 运营收益:收益才是硬道理
回归商业本质的储能投资,最终追求是收益,是稳定的收益,是可控的收益,是安心、省心的收益。储能电站的建成,是第一步,而要达成以上收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同的资方有不同的追求,如:追求收益率更高的,收益量更高的,收益可持续性更高的,额外增量收益更高的的等不尽相同。
1、收益模式
常见的储能收模式有削峰填谷、需量控制、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电力辅助服务、动态增容、光储联合应用、储充结合等很多模式。但是一个电站不可能兼顾所有的模式,且一些模式在本质上就存在冲突,那么如何有效的融合多种控制策略,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需要我们的持续研究。由于每个区域、每个电站都有自身的负荷特性,奇点常备30+种组合策略,可快速匹配不同电站的需求,从而帮助电站获取更多收益。
2、收益量及收益稳定性
在模式确定以后,收益量主要由设备支撑。电站容量利用率与设备转换效率,均是决定收益量的关键因素。而簇间环流、木桶效应、电池衰减的管控力度都会影响电站使用率。因此,能有效保证电芯寿命又高效的热管理、能做到最优的电池簇电压及PCS高效拟合、能实时推荐并执行的最优工况策略都是为设备运行效率提升做出的有效设计措施。
收益稳定性是项目持续收益的保障,只有设备稳定、负荷稳定、控制契合,收益才能稳定。标准化产品设计和独立的设备控制冗余,可以有效地提升设备在线率;前期精准的测算,后期负荷精准的跟踪,可以提升负荷的消纳率;日常做到秒级的不超需量控制、毫秒级防逆流控制、功率因数控制、最优需量推荐则可以有效避免超需量和逆流风险,降低控制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
最终通过设备及电站各阶段优化措施,奇点投运储能电站平均收益达成率达到96.9%;25%的电站实际收益超过可研测算。
3、售后运维及收益托底
在电站投运以后,一切都为设备在线率服务,只有在线的设备才能持续产生收益。那么,完善的售后运维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设备标准配置、以换代修、无人值守、极简运维、7*24小时全时段响应、故障修复时间<12h,可有效保障设备全年在线率。
售后是保障,保险是托底,奇点能源免费赠送的“储能商业综合责任险”可为电站事故损失买单,降低投资风险。
4、收益拓展
在合理的收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储能电站亦可贡献相应的功能价值、社会价值;备电应急、三项不平衡治理、提升新能源消纳、减少电网波动和压力、辅助绿电、绿证、绿碳资质等功能,都是持有储能电站能够为双碳目标做出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