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讯:在京津冀地区,驾驶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出行方式。为了满足河北唐山、张家口等地广大市民的绿色出行用能需求,国网冀北清洁能源汽车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断优化地区充电网络布局,加快推进车网互动向充电网络和电网互动转变,探索构建全场景智慧充电解决方案体系,保障新能源汽车用能更可靠、更便捷、更智慧。
一系列创新举措畅通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绿色出行之路,让区域能源结构“绿意”更浓。
布局高质量充电网络
“绿色超充”几分钟可为车补电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找桩难、充电难一度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远行的难题。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车主对充电速度、质量和服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坚持“高速线状、城市面状、乡村点状”的布局理念,打造覆盖城乡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为新能源汽车车主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清明假期第一天,来自北京的张越山驾车驶入秦皇岛山海关服务区超充站。随后,他用不到5分钟为车子补充了可以续航250千米的电量。“这充电速度,太给力了。”张越山说,他和老伴儿要去辽宁朝阳观鸟,途中要在秦皇岛喂海鸥。一路上,新能源汽车充电很方便。
今年1月,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建设的秦皇岛山海关服务区超充站投入运营。该站安装600千瓦全液冷超充系统,可同时满足8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并实现了“一秒一千米”的充电速度。车主喝一杯咖啡的工夫,车辆即可充满电。
2024年,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先后在京哈、京藏、京礼、大广、首都环线等高速公路沿线建成16座新能源汽车超充站。截至目前,该公司建设的充电网络已覆盖京津冀地区“六横六纵”12条高速公路,在唐山、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廊坊5个地市运营充电站946座、充电桩4759台。
车网融合互动
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供需平衡
针对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出行“规模化、季节化、潮汐化”的特点,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加快推进车网互动向充电网络和电网互动转变。
2024年4月,我国首个电动重卡型虚拟电厂在唐山建成。虚拟电厂聚合11座重卡充换电站电池储能资源,协调超过10万辆次的电动重卡参与电网负荷峰谷调节,可调节最大电量超过2万千瓦时。
今年1月25日,冀北地区首个车网互动商业化示范项目——机器人产业港一期车网互动(V2G)充放电站在廊坊正式投运。当天,产业港工作人员刘毅的新能源汽车向园区放电20千瓦时,他获得相应收益36元。刘毅开心地说,与电网“双向奔赴”,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展现出了新价值。
机器人产业港一期V2G充放电站配置了8台直流V2G充电桩,总容量为120千瓦。电站可容纳多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快速充电,还能作为分布式储能资源向电网送电,通过市场化模式,实现了充电设施运营商、园区电网、新能源汽车车主之间的互动。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让电力用户不再仅仅是“负荷”,而是成了“电源”,成了能够主动参与电力供需平衡的“需求侧资源”。“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场景在这里呈现。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更多场景
智慧充电服务将更便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聚焦充电设施智能化升级关键技术,通过自研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构建全场景智慧充电解决方案体系。
3月6日,在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人工智能充电设施并网联合实验室,该公司规划建设部员工正调试第三代轨道机器人原型机。该原型机借助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实现充电用户和轨道机器人的实时交互。用户只需发出语音指令,即可快速查询充电状态、费用等信息,还能参与充电知识问答。
从“插枪即充”到“对话式服务”,轨道机器人通过多轮语义理解与精准应答,能将复杂的充电流程转化为“一问一答”的便捷交互。第三代轨道机器人推广应用后,有望彻底改变传统充电依赖人工或客户端操作的模式,让充电服务更具科技感。
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依托人工智能充电设施并网联合实验室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多个业务场景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向“无感交互、主动响应”升级。
比如,针对停车位紧张时燃油汽车占用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的情况,冀北清洁能源汽车公司自主研发了站端管控系统融合摄像头与阻车器项目。该项目结合站端服务器和后台算力机数据,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区分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相当于为充电桩装上“智慧之眼”,可进一步提高充电设施的使用效率。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