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产业观察 返回

光伏产业“二重奏”:地方热潮VS.反内卷

作者:黄燕华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5-04-25 浏览:

数字储能网讯:2025年4月18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聚焦光伏、风电、氢能三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培育壮大“成乐眉宜”(成都、乐山、眉山、宜宾)光伏产业集群、成德(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自攀”(成都、德阳、自贡、攀枝花)氢能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领先地位,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

新能源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地在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建设。2025年以来,四川、甘肃等地发布了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的专门性文件,光伏产业是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近两三年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内卷”严重,量增价减,竞争激烈。现阶段,地方强调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发力点为何,又将取得怎样的效果,值得关注。

1

四川光伏、风电、氢能延链补链强链方案出炉

《工作方案》的提出,是为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协同推进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相关要求作出的部署。2024年7月29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的通知》,按照全省产业总体布局,针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新能源、动力电池等15个产业,细化形成以“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为架构的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2025年四川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

四川是能源大省,新能源是其重要产业之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披露,四川已经集聚新能源企业近200家,创新平台30余个,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约2350亿元,其中光伏为1950亿元,风电为250亿元,氢能为150亿元。

《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光伏、风电装机规模达4500万千瓦。这意味着四川将用3年时间,实现新能源产业链营收翻倍。

《工作方案》附件“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图谱”(以下简称“图谱”)显示,光伏产业方面,四川拥有通威集团、天合光能、乐山协鑫、四川高景等企业,已形成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终端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短板表现在本地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上游产品的生产,组件项目规模不足,上下游协同发展程度不高;产业链配套不足,诸如光伏延压玻璃、导电银浆等产品的产能不足。

《工作方案》给出的延链补链强链思路是,光伏产业链重点解决电子级多晶硅、光伏玻璃、银浆、坩埚、电池组件等环节产能不足短板,巩固多晶硅和高效电池片规模优势,适度扩大拉棒、切片等低耗高效产能规模,发展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等前沿产品。

四川的风电资源丰富,拥有河谷风能、高原风能等多种类型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2800万千瓦,拥有东风风电等龙头企业。不过,图谱提出,四川在风电上游缺乏世界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钢材、油脂等材料研发能力与国外存在差距;中游环节缺乏风电吊装设备制造企业,缺乏齿轮箱、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传感器等部件、元器件企业;下游电网消纳能力有限,储能配套不足,弃风问题突出,运维服务专业化水平待提升。

《工作方案》提出,四川风电产业链要重点解决叶片、轴承、变压器等配套企业缺失,整机、塔筒企业竞争力弱等短板,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风电塔筒、风电整机等成套产品。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也被纳入新能源产业范畴。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披露,四川的氢能制备规模居全国第四,已集聚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100余户,覆盖“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初步形成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检验检测、检验监测、示范应用于一体的体系。

图谱提到,目前四川氢能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氢能企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等地;可再生能源分布与应用场景错位,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区,运用场景主要在成都平原附近,制氢站建设、绿氢运输及应用面临较大挑战;四川还没有大型水风光氢一体化项目建成的案例。

《工作方案》提出,要重点解决氢源不足、氢能基础设施滞后、利用率不足、应用场景不多等短板,加速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材料器件研发应用,发展氢燃料电池电堆、氢气压缩机、氢能轨道交通等。


2

地方热情不减

公开报道显示,为引资合作,3月27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四川省能源局联合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了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介会。推介会发布了103条新能源产业链供需对接清单,涉及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产业链关键及核心配套环节,累计金额超200亿元。

我国东部省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早,产业规模领先。《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前五名城市是上海、深圳、常州、苏州、广州。华东地区‌占据榜单50强半数席位(25个城市),江苏共10个城市上榜,占比达20%。广东2024年新能源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

近年来,开发新能源资源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地方的重点工作。

此前,一些地方在新能源资源配置中甚至还捆绑了产业落地的要求。国家能源局在2024年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工作中叫停了此类行为,提出重点监督新能源项目在签订开发意向协议、编制项目投资配置方案、组织实施项目分配以及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中的不当市场干预情况,主要包括要求配套产业、强制要求投资落地等。

西部是我国新能源资源富集区域,除了大力开发新能源项目外,也非常注重引进新能源产业链。2025年2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超千亿元;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超过2000亿元。甘肃提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构建风电、光伏、光热装备上下游全产业链,打造氢能、储能装备新的增长点,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在西北地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确各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东部省份在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上的力度只增不减。

2025年1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中共江苏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江苏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新一代光伏电池、超大型风电机组、氢能“制储输用”和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累计培育10家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400家左右“筑峰强链”重点企业等,并提出光伏、风电、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月26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在常州举办了“筑峰强链 助企出海”新能源集群企业政策宣贯暨产融对接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要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和服务保障,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市被誉为“中国新能源之都”,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并提出2025年实现“双万亿”发展目标: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认为,无论是从拉动经济发展还是顺应国家绿色转型的大方向来看,地方持续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产业无可厚非。不过,光伏行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内卷”,当前正处于产能出清和技术升级的结构调整期。“我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9.5亿千瓦,光伏仅白天发电,决定了‘十五五’风电将成为新能源发展重点,光伏的发展速度或明显下降。”

张晓斌认为,当前,光伏行业面临亏损压力,企业选择在哪投资、是否扩产,最终都由市场决定。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