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威集团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公司CBD能源签署备忘录,双方拟在澳大利亚建设太阳能电池工厂,天威集团将控股51%。据悉,合资企业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模块产能为50兆瓦/年,每年营收在1亿美元左右。该项目还需要中澳两国政府批准,在这之后双方将签署正式协议。
当前在海外布局光伏电池模块生产线的国内企业屈指可数,天威集团此举自然会引起业界的关注。因为光伏产业链上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具有劳动密集的属性,而中国国内的平均人工成本要远远低于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即使考虑到国内生产光伏电池组件后出口到国外所涉及到的关税问题,采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海外市场上的运营模式,仍然相对较优。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认为,此次天威集团布局澳大利亚,在这一地区的光伏市场上“小试牛刀”,是形式大于内容,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天威集团和CBD能源的合作项目产能规模较小,且没有后续项目的规划,实验性质明显。该项目的产能仅为50兆瓦/年,当前国内企业新上的光伏电池组件生产线中,很少有这样小的产能规模了,因为光伏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企业产能规模过小不经济。
当然,澳大利亚的光伏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天威集团在此次设立光伏电池模块生产线,也有抢先布局这一市场的意味。一方面,澳大利亚国土面积较大,且大多位于热带地区,光照条件良好,非常适合建设光伏电站。另一方面,当前澳大利亚国内光伏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国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会得到迅猛增长。
李胜茂指出,天威集团在海外建设小规模的光伏电池模块生产线,和当前其与英利集团争夺天威英利的控制权也存在一定关系。天威集团和英利集团都将合资企业天威英利视作核心资产,因此双方都想获得天威英利的控股权。在当前英利拥有天威英利控股权的情况下,天威集团在海外新建与天威英利具有相同主营业务的光伏电池模块生产企业,实际上是在向英利集团暗示,如果其不交出天威英利的控制权,那么天威集团就会在国内投资建设类似的企业,与天威英利直接竞争。
中投顾问最近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近来国内光伏企业纷纷将“走出去”战略提上议事日程,与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光伏市场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凭借自身产品的高性价比在国外市场上逐渐取得了竞争优势,为了削弱中国光伏企业在本国光伏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中国光伏企业如能都像天威集团这样在国外投资设厂,那么就能有效的防范这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