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结果公布,“青藏地区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青藏地区地广人稀,部分州/县距离大电网近千公里,是我国电力供应中难度最大的“最后一公里”。部分地区主要依靠小水电、柴油发电或小型独立光/储电站供电,受高海拔环境与长达半年的枯水期影响,供电效率低、成本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低,年供电不足3000小时,州/县政府所在地只能按负荷重要度定时分片供电,严重影响了人民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采用大电网延伸建设的方式难度大、投资高,因此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资源构建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系统,是全面解决青藏无电/缺电地区供电问题的必然选择。据了解,青藏地区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系统是以高比例波动性电源长距离供电为场景,以高度电力电子化为特征的特殊弱电网,与楼宇、园区、村镇等并网型微电网和海岛独立型微电网有显著差异,控制、保护、自主运行与施工调试难度大,常规微电网技术无法满足要求。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青藏地区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团队攻克了上述难题,建成青海玉树和西藏阿里、措勤、尼玛等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系统。
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伟胜介绍,项目攻克了宽频带控制、故障隔离与穿越、自主协同运行技术。“项目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整体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与抗扰能力。”王伟胜说。
同时,项目团队研发了光伏/储能变流器、控制/保护装置、能量管理系统、远程运维平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核心技术及系列产品,在青藏地区建成了“电能质量好、抗扰能力高、自主运行强、施工调试快”的独立供电系统。
王伟胜表示:“项目解决了我国供电难度最大的青藏地区7个州、县,近50万平方公里、50多万人的用电问题,年供电小时数从不足3000小时提升到8700小时以上,供电可靠性达藏中电网同等水平。”
据介绍,项目主要成果推广到全国35个大容量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工程,项目研发的关键装置和系统出口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同时,项目形成了完整的可再生能源供电技术方案,为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构建和运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解决“一带一路”地区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