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宜宾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宜宾市共签约8个储能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28.7亿元。会后,2025宜宾市新能源应用场景暨储能产业园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集中开工新能源应用场景、新型储能项目57个,总投资70.44亿元。向“新”而行、向“储”而兴,宜宾布局新型储能产业的步伐再次提速,“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这块金字招牌被持续擦亮。
新赛道上走前列 构建发展新格局
在“双碳”战略重塑全球能源版图的今天,储能产业已成为全球博弈的科技高地、城市竞争的战略赛道之一。
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宜宾全力抢占绿色新能源产业风口,在动力电池、晶硅光伏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上,前瞻布局新型储能赛道,致力于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
“自2023年6月以来,宜宾聚焦引链主、抓场景、强政策、优服务,实现新型储能产业破局起步,现已发展为四川省新型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之一。”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副局长岳鹏介绍,“我们以市区联动为抓手,分析产业趋势、制定产业链图谱,招引中国中车、中国能建等行业头部企业;以央地合作为纽带,深化与中国大唐、中国华电等电力央企战略合作,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以开放场景为手段,发布新能源应用场景资源清单,带动产业项目落地,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产业制造、场景应用于一体的储能产业集群,形成东连三江新区(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西接宜宾高新区(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的绿色新能源联动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截至目前,宜宾全市已签约中车株洲所、中储科技、新艾电气、弘正储能等22个产业项目,协议总投资81.55亿元,已形成18GWh储能系统集成产能。
不仅如此,宜宾还全域拓展电网侧、用户侧应用场景。大唐四川储能电站、华电四川储能电站在四川全省首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中率先建成投运,全省规模最大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天原集团工商业储能项目也建成投运;全省首个百兆瓦时级示范工程——四川时代工商业储能项目,已在宜宾启动。此外,宜宾虚拟电厂也已上线运行,接入161户用户,接入总负荷94.09万千瓦,可调节容量14.09万千瓦,最大柔性可调节能力占2024年全市最大用电负荷的3.2%。
“链主”引领 共谱绿色发展新篇
作为储能产业的“重量级”参与者、建设者和创新者,行业“链主”企业对储能领域的布局,将成为影响行业的“风向标”,引领中国储能产业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为何会选择在宜宾落地项目?宜宾发展储能产业有何优势?企业家们不约而同谈到看中的是宜宾产业集聚优势,并与之的“双向奔赴”。
“宜宾是中国动力电池之都,是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有良好的人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当前布局的新型储能产业可与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产业一道,形成相互赋能、共同发展的局面。此外,宜宾还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我们企业看中的。”中国能建装备公司副总经理、中储科技董事长赵勇说,该公司坚持高端定位,致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储能技术服务和储能装备供应商。经过前期与宜宾的交流互动,去年,公司决定在宜宾建生产基地。目前,一期3GW产线即将于今年4月投产。
赵勇表示:“未来,我们还会在宜宾基地建设研发中心、产品制造,并以该基地为起点,全力拓展海外业务。”
同样看中宜宾产业集聚优势的还有吉林东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明,他说:“在宜宾落地项目,我们企业的上游协作原材料购买方便,下游进行产业合作的销售也很方便,上下游链条互相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尤其是宜宾还把头部企业引进来了,这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
据谢海明介绍,该公司在宜宾储能产业园的落地项目为金属锂基聚合物固态电池科创中心,今年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金属锂基总固态的示范线,预计4月底厂房封顶,年底产品生产线组装完毕,明年6月份产品就能下线。
企业家们与宜宾的“双向奔赴”,在位于叙州区的宜宾储能产业园内从梦想变为现实。这个面积达3.89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是承载宜宾“一蓝一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地,也是宜宾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主战场。自2023年6月,宜宾决定发展新型储能以来,近两年时间里,市区一体、上下联动,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储能产业集群。
今日之储能产业园,20家企业在此聚势共赢,其中既有关键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也有智能装备赛道的“专精特新”,更有能源互联网的“未来独角兽”,共同构建“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链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