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氢储能>氢储能政策与标准 返回

我国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日趋具体化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23-11-10 浏览:

数字储能网讯:氢能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及演变体现了氢能产业在宏观规划上的地位不断提升。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开发氢能等新一代能源技术。2021年,氢能被写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22年,我国首个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明确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重要载体的地位。同年6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布,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推进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领域绿氢替代,为行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氢能产业的支持政策正逐渐具体化,但关于制氢环节、储氢环节针对性的补贴政策仍然缺失。

一方面,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绿氢生产和储运的补贴方案,在制氢环节、储氢环节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将相关领域列入鼓励类产业,从而获得鼓励类产业的政策支持。虽然已有少数地区出台了绿氢生产环节的补贴细则,但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补贴力度,难以覆盖当前较高的绿氢成本。

另一方面,国家针对氢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但执行措施有待完善。其中,燃料电池领域获得了较大的支持力度,优惠政策总体也更细化。不过,“3+2”燃料电池城市示范群政策对氢能产业的资金支持侧重于氢能应用端,目前我国车用氢气供应以工业副产提纯氢为主,氢能交通支持政策对绿氢全产业链贯通力度有限。

各地区出台氢能鼓励政策

在国家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区也出台了氢能鼓励政策。省市层面的氢能支持政策相较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更具体和丰富,提出了量化目标、更细化的补贴条件与数额,同时突出各省市产业基础特色,确定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和布局。

制氢环节支持政策主要是非化工园区制氢“松绑”和生产补贴、电价优惠、配套奖励等3类绿氢补贴。储运环节支持政策主要是运营补贴和一次性的建造补贴。加氢环节支持政策主要是运营补贴、按比例或定额的一次性建造补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东等20多个省市出台了详细的加氢站补贴政策,政策形式相似,仅标准有所区别。项目投融资环节包括设立基金、投资奖补、免息贴息贷款、以奖代补等多种结合当地氢能产业发展需要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规划审批方面,多个地区为促进氢能企业落地出台了灵活的政策,并简化了审批手续。

与其他国家的氢能政策对比

在政策框架上,其他国家通常先制定氢能各环节的行动目标,再通过立法形式增强法律约束力,同时配套税收返还、财政补贴和专项研发基金的支持手段,“三驾马车”形成政策合力,下游补贴政策先行,并逐渐向上游延伸,多类补贴持续时间长达10年以上。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仅有《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法律效力稍弱,国家层面的补贴政策仅有燃料电池城市示范群政策,氢能补贴未能覆盖上游制氢和中游储氢环节。地方层面政策支持形式多样,但仍以财政补贴为主,持续时间较短,多为3~5年。

在具体产业政策上,电解槽成本和电价是制约绿氢生产的两大要素。欧美国家并未对此进行细分,而是推出国家级的绿氢生产补贴政策,对绿氢的支持更直接,使绿氢初步具有经济性,部分地区甚至已实现与蓝氢、灰氢同价。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制氢补贴政策,仅将氢能纳入鼓励类产业,从而获得鼓励类产业的政策支持。部分地区有支持电解槽技术突破“以奖代补”和优惠电价政策,但绿氢成本仍是灰氢的2~3倍,与其他能源相比,绿氢经济性相对较差。

储氢占氢能全产业链的成本大头,基础设施的滞后进一步限制了绿氢供应。其他国家大多为一次性的建设补贴政策,我国政策支持力度高于国外,措施灵活多样,除了建站补贴,还额外给予运营补贴,并简化用地和审批手续,有力支持了氢能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其他国家拥有多元化的绿氢应用试点示范,氢燃料已在航空和航运方面试点,提前布局的氢冶金和氢化工项目较多;我国仍依托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示范群,侧重在加氢运营和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出台政策。

其他国家的投融资手段也比较丰富,包括项目双边拍卖、价差合约、氢能银行等较新的资金支持手段,并设立了多种目的的国家专项基金,资金支持力度较大;而我国对氢能的资金支持多归属于较大范畴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总体来看,虽然国内外发展氢能的基础不尽相同,但对氢能的基本支持手段大同小异。其他国家在制度创新、政策力度、政策持续时间、政策覆盖面上优于我国,但我国也出台了事后“以奖代补”、加氢站运营补贴等特色政策。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